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婧
花盆里,向日葵的種子已經發芽。
2020年12月25日,武漢守望星園星之味奶茶店里,4個自閉癥青年露出笑容,鼓掌相慶。
一個多月前,在志愿者們帶領下,他們親手播下種子。
這是武漢理工大學亢茜志愿服務隊開展的“自閉癥兒童關愛計劃”的志愿行動,通過園藝療法,幫助自閉癥患者在種植中學會交流情感,增強生活能力和社會認知。
一個動作分解成10個步驟
“為什么要給花施肥呢?”
“因為有營養,能更好成長。”20歲的輕度自閉癥患者王啟智(化名)遲疑了會兒說。
這樣一節課,志愿者們要一對一教自閉癥青少年們如何給花施肥、澆水。
2015年9月,武漢理工大學亢茜志愿服務隊探索實施“自閉癥兒童關愛計劃”,一對一幫扶自閉癥兒童,志愿者與自閉癥兒童共同種植水稻,并在收獲后制作大米工藝品、烹飪美食。2019年11月,志愿隊將水稻種植更換為存活率更高的向日葵,并將服務對象范圍擴大到20歲左右。
或低頭撥弄著手指,或喃喃自語,或認真跟著學習,花盆前,4個20歲左右的青年表現不同。
“自閉癥患者有各自特點,有的不說話但動手能力強,有的語言表達還行但不能理解語言指令、完成任務,王啟智就屬后者,要一對一定制化教學。” 武漢理工大學大二學生、“自閉癥兒童關愛計劃”行動組長李雨潼介紹。
現場,李雨潼一遍又一遍將鏟子拿起,伸入袋中準備舀肥料,并反復下達“這個黑色的是鏟子,我們先把它拿起來”的語言“指令”。
“說要施肥,一般人知道用鏟子把肥料放入花盆中,但自閉癥患者則需要把動作分解成認識工具、拿出工具、打開肥料包裝、拿起鏟子、取出肥料等10多個步驟,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反復學。”李雨潼說。
“嗯,好。”王啟智看了好一會兒后跟著一起做,一會將鏟子拿在手中揮舞,一會在土中撥弄,反復四五次之后,終于將鏟子伸到袋子中。
“這其實是語言指令的學習過程,自閉癥患者們可以鍛煉溝通認知,看著植物不斷從種子到萌芽、開花,他們也會獲取成就感和自信心,以植物為情感紐帶,加強與外界的聯系,提升社會融合能力。”武漢理工大學大三學生、亢茜志愿服務隊隊長趙洪藝說。
用稻米做一碗飯送媽媽
“小欣怡用自己種出的稻米給媽媽做了碗米飯,并用不太標準的發音叫了聲‘媽媽’。”
對于這一刻,武漢理工大學研究生、亢茜志愿服務隊黨支部書記焦鏡記憶深刻。
“剛認識時,她對周圍的事毫不關心,也很少對我們做出回應,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。” 焦鏡回憶。
2016年,焦鏡結對幫助10歲的自閉癥兒童欣怡,帶著她種下第一捧種子。
半年多時間,水稻從種子長成了稻穗。欣怡與焦鏡的關系慢慢拉近,開始傾聽焦鏡講話,也會主動捧著嫩芽展示給她看。
水稻收獲后,欣怡又在焦鏡指導下,把稻米收在碗里、淘米、倒水、放進電飯鍋、打開開關,將煮好的米飯端給了她媽媽。
“她從被動的模仿完成,到有了做一件事的意愿,并會主動去做好,這是看得見的成長。”焦鏡說。
為提升康復效果,讓更多人參與進來,“自閉癥兒童關愛計劃”除開展種水稻、種花等康復課程外,還組織自閉癥患者走進自然植物環境,帶領他們制作與植物相關的手工藝品,開展公益直播呼吁全社會關注自閉癥兒童。
6年來,“自閉癥兒童關愛計劃”共招募大學生志愿者240余人,幫扶180多名自閉癥患者改善提升。2019年,亢茜志愿服務隊成立了黨支部。
焦鏡說,因為志愿服務,許多自閉癥家庭找到了希望,越來越多志愿者加入進來,這是一捧種子帶來的希望。